现代教育报专题“学信科技智慧校园在学校的深度应用”

2015-10-29 16:20:34

 刘亚琼是武汉光谷为明实验学校一名普通老师。在这个互联网信息爆炸的时代,她一直在想:能否找到一种既简捷又实用,既纯净又专业,能随时随地记录孩子成长的应用平台?

    她的期待看来不会太遥远。日前,“学信校园智慧平台”通过了中国教育技术协会的专家认定,一种全新的“互联网+”的教育变革正悄然来临。

1188981_B(1)0.jpg

    随着移动互联网的发展,尤其是在2015年两会李克强总理提出“互联网+”行动计划后,“互联网+教育”异常火爆,整个教育行业都处在互联网新思维的洗礼当中。

    学信科技CEO梁锋介绍,早在2000年,公司所在的为明教育集团就敏锐意识到教育信息化必将成为推动教育发展的大势所趋,于是成立了北大附中远程教育学校。这一应运而生的远程教育学校,诞生以后得到了国家领导和教育部领导的高度重视,温家宝总理、周济部长等领导先后来到北大附中、北大附小,对北大附中附小远程教育高度关注并给予厚望。

    明迁变之迹,求进化之方。教育需要“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互联网时代的到来,对传统的远程教育模式如何升级和完善提出了新的课题。

    近两年随着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云计算、大数据、翻转课堂、创客、在线课程等层出不穷,对学校教育教学产生了较大影响。而移动互联的发展,更为教育技术的发展带来了新鲜的血液。“集团在自己的九个实体学校的运营过程中,逐渐发现了做移动互联系统的必要性,于是自主研发了学信智慧校园应用平台。通过学信智慧校园系统,集成学习测评、成长档案、家校沟通、教育社区、协同管理、学校手机网站等功能,是一套针对中小学和教育机构的整体信息化解决方案。”

    通过这套系统以及部分硬件收集数据,可以为学生建立成长档案。其中,成长档案不仅包含学生的学业成长(单个学生在横向范围内,和纵向时间轴内学生的成绩变化情况),还包括学生在体育、健康等方面的个人发展情况。为了监测学生的学业成长情况,学习测评平台通过多场景收集学生学习数据,建立学生成长档案。从学生的课堂参与情况、课堂知识掌握情况到家庭作业完成情况、各种考试成绩这几个场景中收集学生的学习大数据。“很多人提到大数据都认为应该收集海量信息才叫大数据,而我们认为,学生学习的大数据应该是全样本数据,即覆盖学生全部学习场景的学习数据。”

    在课堂场景下,学生使用学信班级通完成听课到效果检验的全过程,班级通由教师机和若干学生机组成,能够在课堂场景下完成点名、全员回答和抢答等功能。老师在PPT中设置互动环节,并要求学生通过学生机端进行相应操作,能够在课堂进行的不同时间点根据学生的互动情况监测到学生参与情况和成绩。例如,老师在PPT中隔一段插入一个互动题目,要求学生通过学生机实时作答,并能够实时收集到每个学生的答题用时和答案,以此掌握到学生的课堂参与情况。

二年级1.jpg

    对于课后作业和小型考试,学信的手机阅卷功能供老师快速批改,老师先将主观题做批改后,使用APP中的手机阅卷功能,扫一扫即可获得本份试卷的总分,并为学生建立错题本。以前大型考试用到的答题每张需要两毛钱,虽然单张并不贵,但是如果考试多了也会为学校带来相当大的成本,而手机阅卷对卷子的纸张本身并没有要求,学校使用的那种很薄的速印纸也能够识别。

对于大型考试,则采用相应系统配合高速扫描仪完成阅卷,在处理大量试卷时,高速扫描仪速度更快。

    通过以上三个场景,学信完成了对学生从课堂、作业到考试的数据收集。通过系统,可以掌握到单个学生的学习情况、知识薄弱点等,在之后的复习等环节,让学生更有效率地学习和提高成绩。

    此外,学信的一卡通则扮演了身份识别和消费监控的功能,能够收集到每个学生几点到校、几点离校,同时也能收集到学生在学校小卖部、食堂等地方的消费情况。同时,学信还希望通过智能穿戴设备对学生的运动和健康数据进行收集。

    值得注意的是,通过以上场景,学信可以建立起比较完整的学生成长档案,同时却并没有改变原有学校内的教学习惯和场景。通过这样的方式,进入公立校后,在执行层面更好操作,在活跃用户大量积累之后,可以产生口碑效应,反哺产品的推广。

    梁锋介绍,学信科技目前已经获得首轮6500万元A轮投资,投资方的华软资本集团,在互联网技术领域有着丰富的投资经验,而海淀国有资产投资公司,就地处在中国教育资源最为丰富的北京市海淀区,因此各方一定在教育资源的整合方面,成为一种“强强联合”助推教育大发展的力量。在此次拿到融资后,除了扩大团队之外,学信现已全面启动渠道代理机制,加速开拓全国范围内市场,并展开与一大批教育资源的合作,以软件+硬件的方式全面进入各地学校。“我们衷心地希望,通过构建新型的互联网运营模型,服务好全国各地更多的学校,全面推动教育大数据的产业升级,让更多的教师和学生,体验到教育大数据应用带来的真实价值。”

(文/本报记者 冉阳;通讯员 康玥)

w1.jpg